在劉軒的心路歷程中,他曾三度與憂鬱症激烈對抗,每一次都像是與猛獸纏鬥,但他從未屈服。這篇文章將分享他的經歷,從心理學家的角度探討如何面對憂鬱症,以及他給予病友的寶貴建議。
知名作家、Podcast主持人劉軒,三度陷入憂鬱症的深淵,每次都經歷了數月的痛苦與折磨。作為一名心理學家,劉軒在察覺自己情緒不對勁時,立即尋求醫療幫助,勇於面對,積極治療。
「已經是第三次了,我越來越認識這個猛獸,也越來越知道生病中的我該如何與自己對話,如何與身邊的人互動。」從2022年8月至今,劉軒三度面對憂鬱症,他直面對決不避諱,林口長庚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讚揚劉軒是憂鬱症患者的正面範例。
情緒低落、充滿無力感 憂鬱症一再復發
現年52歲的劉軒,父親是作家劉墉,劉軒兒時隨父母移民美國,在美國長大受教育。每逢冬季,他常會情緒低落,「這屬於季節性的情緒失調,還不到憂鬱症的程度。」劉軒說。
2022年8月,劉軒第一次正式面對憂鬱症。那年6月,全家感染新冠肺炎,痊癒後他發現自己出現嚴重腦霧,睡眠品質變差。最初以為是「長新冠」,但睡眠問題逐漸影響生活與工作,於是求助睡眠科,情況並未好轉。「我的力氣和元氣逐漸消失。」警覺不對勁,他改找精神科醫師張家銘,確診憂鬱症,藥物治療後,2022年11月情況好轉。
然而,好景不長。2023年4月,劉軒在工作壓力下,情緒再次急劇下滑,「原本好好的我,突然1、2個禮拜內情緒低落,又落入深淵。」他立刻求助張家銘,開始持續治療,至7月才慢慢好轉。
然而,2023年12月,憂鬱症第三度來襲。由於暑假全家搬到美國,劉軒人在美國發病,「我可以感受到心情開始往下掉。」在美國求醫、用藥、心理諮商,病情逐漸好轉,差的時候越來越少,好轉的時間越來越多。直到4月某天,他感覺身體變輕,有動力再去運動。
生活比以往更費勁 長期經營的節目也停擺
劉軒感到欣慰的是,他終於可以正常工作。「失能」是他形容病中狀態的詞語,「所有以前能做的事,不但沒有意願去做,甚至連能力也消失了。」
第三次發病時,太太在台北處理事情,劉軒在紐約照顧兩個孩子,感到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心裡充滿負面聲音,自我打擊。「這個你也不會、你不知道如何當個好爸爸…」太太回到紐約後接手家務及接送孩子的工作,忙碌疲憊,劉軒非常自責,覺得自己幫不上忙。
病情嚴重影響工作,除了非做不可的工作,其他都停下來,包括經營三年的Podcast。「沒辦法,我真的做不下去。」需要工作時,他必須耗費數倍心力完成,有一次合作直播,工作團隊完全看不出他狀況不好。「做完直播後我躺了三天,只覺得筋疲力竭。」
他認為,病中最煎熬的就是煎熬本身。「當你在憂鬱的時候,自我苛責會愈來愈強烈。」失能讓他從骨子裡對自己絕望,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值得活在這世界上。
家人是劉軒重要的支持力量。劉軒坦承,在最絕望的時候,他曾有強烈了結生命的念頭。「這種念頭出現時,自己會嚇到,但在那個當下,在你腦子的邏輯裡,只有那樣做才能結束痛苦。」因此,良好的支持網絡非常重要。
除了吃藥、做心理諮商,劉軒還有眾多支持力量。他沒有隱瞞家人,父母、太太、子女都知道。他感激家人的陪伴,「他們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幫助。」此外,他還有經歷過重鬱症朋友的支持,作為基督徒的他也尋求教會的力量,參加讀經班。
寫信給未來的自己 學會躺平、好好休息
劉軒眼中的憂鬱症像一頭猛獸,三度交手,他摸索出應對之道。他寫信給未來可能憂鬱的自己,也寫信給太太,與她約定,若再度陷入憂鬱,不會將太太當作心理師吐苦水,以免加重她的負擔。
劉軒這個體悟來自第三次發病時在美國看中醫師的經歷。台灣來的中醫師為他把脈後說他身體陰虛,「就像電池耗盡,需要修復。」建議劉軒不要過度使用身體,才能養生。「所以當你在負面生命力狀態,就讓自己躺平,也許之前過度燃燒,身體需要修復。」
「太太會辛苦一些,因為她必須扛起原本我負責的工作。」劉軒比喻,生病期間他和太太的關係像同事,「我病了,同事先補位扛我的工作一段時間。等我好了,再接回自己的工作。」
如何治療憂鬱症?劉軒親身經歷的3個建議
-
不要自我診斷 劉軒曾懷疑自己既憂鬱又躁鬱,張家銘提醒不要給自己貼標籤,「很多時候你認為自己是什麼,就開始朝那方向去想。」美國醫師也不認為他是。因此,他要告訴病友,即使網路資料都說你的症狀像什麼,「但要聽醫師的話,不要自作聰明。」
-
不要同時找兩位醫師吃兩套藥 第二次發病時,劉軒服用張家銘開的藥,也想嘗試rTMS療法治療憂鬱症。在住家附近找了一家有rTMS療法的診所,診所醫師仍建議他用藥,因此又開了藥給他,結果不但沒改善病情,還更糟。劉軒提醒病友,治療憂鬱症最好不要同時找兩位醫師、吃兩套藥,可能會讓身體負擔太大,跟著一位醫師治療就好,並依身體對藥物的反應與醫師討論調藥。
-
停藥前與醫師討論 第二次發病後劉軒遵從醫囑用藥,之後全家遠赴歐洲旅遊,他覺得好了,不須再服藥,張家銘未反對。第三次發病後,劉軒仍遵醫囑持續用藥。張家銘表示,有些藥物可快停,有些不宜,劉軒在歐洲停藥那次,是因為之前逐步減藥,最後剩下的藥物即使停掉也不會出現強烈戒斷症狀。但有些藥物不宜停太快,劉軒第三次發病後仍持續用藥即著眼於此,並維持基本治療。
劉軒希望告訴病友,「樹木在冬天失去葉子,但春天終究會來,新芽總會再冒出。」
憂鬱無法藥到病除 需要耐心治療、自我覺察
張家銘表示,憂鬱症不是吃了藥就能痊癒的疾病,治療需要耐心。「憂鬱症治療常常是邊診斷邊治療,當次診斷與治療效果不理想,醫師會調整方向。醫病關係很重要,討論的也不只是藥物。」張家銘說。
除了藥物治療,張家銘也與劉軒討論情緒與壓力的處理,探討工作是否適當減量,重新安排事務順序等。
「除了醫療,他自己也做了很多努力,非常不容易。」張家銘稱讚劉軒是正面範例。
在美國治療憂鬱症時,劉軒與張家銘保持聯繫討論治療策略,張家銘不斷給予正向力量,告訴他「你會好的,一切都會好轉。」
劉軒現在也告訴仍在憂鬱暗谷中的病友:要相信憂鬱會過去,一切會好起來。現在就讓自己靜靜地度過這段時間,樹木在冬天失去葉子,但春天終究會來,你會再冒出新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