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斷網導致比特幣崩跌,加密貨幣挖礦國地位曝光

近日,中亞國家哈薩克爆發民眾示威暴動,政府為了控制情勢,切斷了全國的網絡連接,這也導致比特幣的價格急跌,跌破了4萬3000美元的關鍵支撐位。這一事件凸顯出加密貨幣挖礦大國哈薩克在比特幣生態圈中的重要地位。

哈薩克民怨由於天然氣價格上漲而引發,先是上週末在西部地區爆發示威,並很快蔓延到全國各地。抗議者主要聚集在最大城市阿拉木圖(Almaty)的共和國廣場(Republic Square),而政府在6日對該廣場進行了清場行動。政府表示,在動亂中已有44人喪生。

據英國《衛報》報導,哈薩克斷網的目的似乎是為了切斷示威者之間的聯繫,但這卻對其他領域產生了擴散效應。

哈薩克作為全球第二大比特幣挖礦國家,在比特幣領域中佔據著重要地位。根據劍橋大學替代金融中心的調查,2021年哈薩克成為全球第二大比特幣挖礦國家,僅次於美國。

根據美國《財星雜誌》的數據,截至去年8月,全球18%的比特幣挖礦活動都發生在哈薩克。原本在挖礦領域佔主導地位的中國,在政府打壓後已放棄了這一領域的霸主地位。

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是通過運算能力高的電腦進行挖掘的,這些電腦通常位於全球不同地區的數據中心,通過高耗能的運算程式解決複雜的數學問題。

當越多的挖礦者連接到網絡上時,就需要更大量的運算能力才能挖到新的比特幣,也就是所謂的「算力」(hashrate)。而當挖礦者無法連接到網絡時,算力將下降,理論上其他挖礦者更容易挖到新的幣。哈薩克的網絡斷開導致了全球比特幣挖掘活動的受阻,這也是比特幣價格重挫的原因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加密貨幣市場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政治、社會和技術等。因此,投資者在參與加密貨幣交易時應評估風險,謹慎作出決策。